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报告(2017年一季度)高善文:重视金融体系脆弱性 影子银行风险最高
发布时间:2017-05-15 来源:互联网
尽管近期一份来自于清华的研究报告指出,目前我国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已呈现整体下降趋势,但也有市场人士认为,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,除了需要关注宏观经济波动外,更要对重视金融体系潜藏的脆弱性。
5月13日,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举办的“2017年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一季度报告”发布研讨会上,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,宏观经济的波动并非系统性风险最重要的因素,而由表外业务构成的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不透明及复杂性,则可能会给金融体系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料的连锁反应。
“宏观经济层面系统性的波动,在很大程度是可以预期的,这也使得它很难发展成灾难性的系统性风险。我们要研究的是在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之外,金融体系是否正在形成潜藏的,越来越严重的脆弱性。”高善文表示。
高善文认为,影子银行的混乱程度、杠杆高的程度、期限适配的程度,以及它带来的风险没有很好在股票市场做定价出来。这些特征实际上对我们来讲是当下迫在眉睫的问题。“中国如果未来出事,它一定是出在影子银行,而非银行资产负债表内。”他判断。
近一两个月,监管机构开始系统性的对影子银行体系采取去杠杆的措施:央行宣布将表外理财及同业存单纳入MPA(宏观审慎评估);银监会部署“三违反”“三套利”“四不当”全行业大检查(简称“三三四”大检查),证监会先后对再融资、并购重组、券商及基金子公司资管等勒紧缰绳,并严查“老鼠仓”;保监会亦数度喊话称严查违规行为,罚停部分机构及产品。
在此背景下,市场情绪出现紧张,但这些情况却并未反应在宏观层面上。上证指数连续十九日低开、债券市场信贷收益率创新高,而短期的利率走高,市场极度呈现流动性匮乏等等。高善文甚至认为,“监管也许只是推倒多米罗骨牌的这根手指,这根手指似乎已经推了下去,现在我们看到多米罗骨牌正在倒下。”
就在昨日,银监会在近期重点工作通报通气会上表示,银监会近期监管措施将“新老划断”,在检查和规范整改工作之间安排四至六个月的缓冲期,为银行实现合规达标预留时间,绝不因为处置风险而引发新的风险,意在缓和目前紧张的市场情绪。央行也通过前两日开展800亿元逆回购操作和4590亿元MLF(中期借贷便利)操作,分析人士认为,央行操作明显有相机对冲、稳定市场预期的意味。
对此,高善文则表示,目前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。影子银行体量单但不透明,其与正规的金融体系之间,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交互作用,以及对政策的反应,可能仍然没有得到市场、决策者较为透彻的理解。
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周皓对此补充道,金融监管需加强业界和监管者之间的沟通。“金融监管工作,10%是做,90%是沟通。业界和监管者之间的政策的沟通需要做更多的工作,把这90%该做的工作做好,是产生真正有效政策的重要条件。”